师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师宗县发展和改革局
  • 2022-03-10 10:45

目    录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基础条件

第一节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第二章 “十二五”指导思想、战略及定位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战略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第三章 师宗县“十二五”发展目标及布局

第一节 发展目标

第二节 发展布局

第四章 发展农业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节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第五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  建设新型工业强县

第一节 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

第二节 培育重点产业,增强发展动力

第三节 优化工业服务,发展非公经济

第六章 加快推进城镇化  建设生态园林县城

第一节 完善功能,提升城镇发展水平

第二节 发展服务业,提高城镇发展能力

第七章 发展文化旅游业  建设文化旅游名县

第一节 加快发展旅游业

第二节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第八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

第一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第三节 加强信息化建设

第九章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绿色师宗

第一节 加强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三节 发展低碳经济

第十章 深化体制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发展软环境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外向度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  构建和谐师宗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节 稳步推进人才科技事业

第三节 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第四节 积极发展文体广电事业

第五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六节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节 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第八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第九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节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第十二章 强化措施保障  确保规划落实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第二节 强化措施保障

第三节 实施与监督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速经济社会转型、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师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依据《中共师宗县委关于制定师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规划“十二五”时期师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纲要》凝聚了全县各族人民的智慧,是引领未来五年师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件,是政府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全面实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利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基础条件

 “十一五”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三化一投”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突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立足于“十一五”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客观分析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积极应对“十二五”国际国内重大环境变化,对于认清形势,理清思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十二五”规划,实现“十二五”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节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全县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1.2亿元,年均增长12.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9亿元,年均增长19.3%。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烤烟、林业、畜牧、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8.3亿元,年均增长9.1%。煤化工、建材、电力、冶金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20亿元,年均增长13.9%。通过加大对菌子山、凤凰谷风景区打造,举办以千花会、壮乡民俗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9亿元,年均增长15.2%。三次产业结构为35.8:39.1:25.1,二、三产业比重较“十五”末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通过引进昆钢嘉华水泥、昆钢焦化、凤凰谷电站、四川金广集团60万吨/年镍铬合金项目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交通、水利、市政基础设施、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空前,累计达到141.9亿元。以县乡公路建设为重点,投入交通建设资金7.04亿元,改造完成竹腊公路、捏者公路、菌凤公路,启动建设县城至竹基二级公路、竹法公路、温则公路等项目。全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09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3044件,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3.41万人。投入城镇建设资金21.9亿元,建成了凤凰大道、文笔大道、丹溪大道、丹青路等城市主干道;完成了师宗通源广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资金1.4亿元,完成菌子山、凤凰谷景区及五龙旅游小镇开发,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完善。

(三)生态建设不断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围绕建设“绿色师宗”的发展目标,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一是强抓节能降耗。加大投入和实施技术改造,预计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22吨标准煤,比“十五”末减少0.12吨标准煤,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均达到80%。二是发展林产业。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建设林业重点工程,深化林业改革,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提升,“绿色师宗”建设加速推进。“十一五”期末,生态公益林达103.19万亩,商品林达138.74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3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47.5%提高到53.8%,增加了6.3个百分点。

(四)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性制约因素,基本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通过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和村级群众事务代办点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软环境。强化项目包装、营销,多形式、多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外来企业沟通,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投资项目推进和生产经营营造良好的环境。五年来,吸引到我县考察洽谈项目的客商400余户,引进项目43个,项目协议总投资140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期间,全县实际利用县外国内资金累计37.18亿元。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状况显著改善

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巩固“两基”教育成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校舍投资建设力度,2008年以来,全县中小学危房整体改造暨标准化建设完成261个项目,总面积86062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高考上线率达89.3%。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2010年新型农村医疗参合人数达到30.56万人,参合率94.11%,五年来共为216万人(次)减免医药费用7750万元,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达5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0.6%,“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0135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安明显改善。通过“866”工程、整村推进和整乡推进的稳步实施,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体广电、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全面推进。一系列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84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专栏一:师宗县“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标

单位

2005年完成

2010年规划目标

2010年预计完成数

指标属性

绝对值

年均增长(%)

绝对值

年均增长(%)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2.81

45.6

14.9

51.2

12.9

预期性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7.3

9.6

5.6

18.3

9.1

预期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9.4

24

20.6

20

13.9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6.1

12

14.5

12.9

15.2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

6145

10000

10.2

13251

16.6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1.2

2.8

18.5

2.9

19.3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累计39.13

累计100

20.6

累计141.9

29.4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6

10

21.4

7.85

11.3

预期性

实际利用县外国内资金

亿元

累计5.19

累计14

22

累计37.18

48.26

预期性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5

2

0.1个百分点

2

0.1个百分点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6.7

18

0.26个百分点

20

0.66个百分点

预期性

非公有经济占GDP比重

%

42

60

3.6个百分点

50

1.6个百分点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1863

2600

6.9

3784

15.2

预期性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8685

11000

4.8

15050

11.6

预期性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

1.34

1.11

-3.42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60

100

8个百分点

80

4个百分点

约束性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46

88

8.4个百分点

80

6.8个百分点

约束性

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算)

%

18

30

2.4个百分点

30

2.4个百分点

导向性

森林覆盖率

%

36.5

40

0.7个百分点

53.8

3.5个百分点

导向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6

3

0.08个百分点

3.2

0.12个百分点

约束性

城镇居民养老覆盖率

%

42.5

95

10.5个百分点

53

2.1个百分点

导向性

转移输出劳动力人数

万人

0.6

累计3

当年0.72

3.7

累计4.16

当年0.74

4.3

预期性

 

 

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经过全县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县“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成为我县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实践证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跨越发展提升经济总量是我县加快发展的基础;实施“农业稳县”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实施“三产活县”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发展服务业是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着力点和有效支撑;保护生态环境、重视人才科技是实现我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低,结构欠合理。经济总量在全市排位靠后,第一产业比重高且现代化程度较低,工业发展对资源依赖度较强,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三产发展较慢,旅游对三产拉动作用尚不明显;经济增长较多依赖于投资,消费拉动不足,经济外向度不够。二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基础设施制约发展,交通、水利、土地、电力等“瓶颈”制约仍然突出。三是随着工业项目的不断进驻,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进一步加大。四是有限的财力制约加快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科技创新体系还较为薄弱,基础条件平台较为落后,高科技人才缺乏,创新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增强。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县经济社会所处的历史时期,总结过去、立足现实、谋划未来,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和思路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

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来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将成为“十二五”发展的主基调;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国内外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十二五”发展重点;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将成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倡导协调、公平的包容性增长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区域功能和竞争格局的改变,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将合理配置和流动,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要求迫切,区域间产业转移承接将越来越明显。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国内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准确认识我县经济社会所处的特殊环境,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抢抓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

一是矿产资源优势:境内探明煤炭储量6.29亿吨,可开采量1.97亿吨,具有发展煤化工和煤电产业的基础。石灰石储量富集,探明可开采量20.7亿吨,仅白马山矿区石灰石理论储量10亿吨,含钙高达54%,做大建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能源资源优势:预计理论风能资源开发量可达10万千瓦,太阳能资源开发量可达6万千瓦,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除南盘江主河道)量108.52MW,可开发利用量为86.64MW,具备新能源开发的基础。三是土地、气候优势:全县有耕地108万亩,农民人均2.61亩;境内最高海拔2409.7米,最低737米,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雨量1246毫米、气温14.3℃,有900平方公里湿热河谷槽区,发展多元化农业有明显优势。四是林业资源优势: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3.8%,活立木蓄积量达534万立方米,有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五是旅游资源优势:我县山奇水秀,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凤凰谷、南丹大佛、菌子山万亩杜鹃、葵山温泉及翠云山原始森林等景区景点。民族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迷人,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

2.地理区位优势

我县历史上素有“滇东锁喉”之称,是出滇入海的重要通道。南昆铁路横贯全境52.9公里,有五个火车站和一个地方铁路货场,南盘江水运航线可直达广西。以南昆铁路、324国道及水运航线构成了县域重要交通网络,对外连通广西、贵州,以交通干线为依托,通过文山州可进入国家级天保口岸,通过红河州进入河口口岸;对内融入滇中经济圈,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3.投资环境优势

近年来,我县通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巩固发展基础,强化政府自身能力建设,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城镇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县城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以五龙为代表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正逐步配套完善,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正逐步开工建设,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优势明显。

(三)面临机遇

1.云南“两强一堡”战略带来的区域发展机遇。云南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是“十二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我县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我县较高的森林覆盖率,立体气候、生物多样性以及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和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县处于滇东重要的交通要道上,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结合地理区位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重点体现在基地和通道建设上,将成为重要的冶金、建材、煤焦和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并成为黔桂地区进入国家天保重要口岸和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重要节点。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新的市场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云南产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市场条件。我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随着产品关税壁垒的消除,我县特色农产品和工业品出口迎来良好发展机遇,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强化经济外向度。

3.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对于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迎来良好的政策机遇。同时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西部将成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主阵地,云南实施引央企入滇和曲靖实施引央企、省企入曲等发展措施,我县可利用良好的区位、土地及人力资源优势承接部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4.滇中城市群经济圈规划实施发展带来的机遇。我县距省会昆明180公里,距曲靖市区130公里,位于滇中经济圈的带动圈层和辐射圈层之间,可结合周边地区实施区域联动发展,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有望实现与昆明和曲靖一体化发展,有作为昆明的农产品及消费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基础,曲靖市作为西部新型工业强市的战略定位,为我县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面临挑战

1、经济结构调整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省、市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我县经济发展中二产的资源型和重工业型特征明显,面临节能减排压力将更加突出;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县资源逐步减少,工业经济的单一性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将逐步加大;在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方面体现为经济总量较小、财政收入较低,这和“十二五”进一步加大民生支出形成较为明显的矛盾。

2、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近年来,通过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业发展、农民收入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我县三农基础依然较为薄弱,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十二五”期间,我县依然面临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发展不协调仍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3、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与跨越发展的矛盾。加快发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科学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攻坚克难阶段。

 

第二章  “十二五”指导思想、战略及定位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绿色师宗、富裕师宗、和谐师宗”的奋斗目标,以富民强县为根本,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城镇带动”战略,着力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三化”,发展“十大产业”,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加快发展,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新型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名县和绿色生态特色县。

 

专栏二:“三化”、“十大产业”

推进“三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发展“十大产业”即巩固提升烤烟、电力传统产业;做强做大煤化工、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林产业、文化旅游、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特色产业。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发展原则:

——坚持工业优先,加快发展。加快发展依然是我县“十二五”的重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加快发展的动力,依托现有工业发展基础,营造发展工业的良好环境,围绕园区建设,以招商引资、大项目拉动不断提升工业经济总量和水平。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发展的主基调,我县经济总体实力依然较弱,注重统筹发展方式转变与实现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投资、消费和出口,统筹县内与县外联动发展,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多方面关系,兼顾各方,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利用好我县绿色资源,保护好生态,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出台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措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打破区划,联动发展。在注重县域内各乡镇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同时注重与周边地区之间产业的联动发展。集约利用资源,形成大经济体,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坚持走特色化道路,差异化发展。目前区域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发展过程中力求避免同质化,立足于资源、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培育核心竞争力,走特色发展道路,寻求差异化发展。

——坚持关注民生,和谐发展。将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十二五”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加快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支出力度,让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坚持转变观念,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观念、政绩观念、消费观念,牢固树立危机意识、争先意识,坚定信念,共谋发展。增强“十二五”发展动力,培育发展软实力,提高发展竞争力,助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借力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优化发展软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充分借助外来资本发展经济。

第二节  发展战略

(一)农业稳县战略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为工业提供原料为发展方向,用好用活国家及省市“三农”扶持政策,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将农业发展成为稳民、富民的基础性产业。

(二)工业强县战略  

牢固树立“工业兴师宗兴”的发展理念,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现有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大项目带动为支撑,实现我县工业快速发展。

(三)开放活县战略

突出扩大对外开放,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发县内、县外两大市场,重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体制机制,积极营造适宜投资、创业的良好软环境,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手段和方式,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引“央企”、“省企”入师宗,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四)科教兴县战略

强化科技教育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五城镇带动战略

强化加快城镇化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破解农民进城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农民市民化;积极推进“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不断提高城镇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三节  发展定位

(一)新型工业强县

结合我县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依托金广集团120万吨/年镍铬合金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冶金加工类项目入驻,打造全省重要的冶金加工基地;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我县丰富的生物资源多样化以及中药饮片项目建设,打造全省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依托我县丰富的煤炭、水电资源以及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的逐步开发,打造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依托木材交易市场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的木材集中交易和加工,打造滇东最大的木材深加工基地和木材交易集散地。

(二)文化旅游名县

我县文化底蕴深厚,以壮乡民族文化、彝族文化和竹基民间文化为载体,结合菌子山、凤凰谷旅游景区的开发,生命文化的融入,打造全国“生命神秘之旅”主题旅游休闲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我县建设成为全省文化旅游名县。

(三)绿色生态特色县

结合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林业资源,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和非化石能源利用比重。将我县建设成为滇东生态环境最好、民族风情最浓、生活环境最优的绿色生态特色县。

第三章  师宗县“十二五”发展目标及布局

第一节  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绿色师宗、富裕师宗、和谐师宗的总体目标,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争先进位;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初步建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努力将我县发展成为经济跨越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新型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名县和绿色生态特色县。

(一)绿色师宗

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和消耗逐步下降,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减小,新能源产业得到稳步发展,新能源使用率逐步提高,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村镇和生态园林县城。

1.节能减排进一步加强。单位GDP能耗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削减量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2.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城镇绿地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进一步加强。逐步提升生态园林县城品质,部分乡镇建成绿色生态乡镇。

专栏三:师宗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主要指标

    标

2010年预计数

2015年规划数

2010年均递增%

指标属性

1

富裕师宗

生产总值

亿元

51.2

105

12.6

预期性

2

一产业

亿元

18.3

24

6

预期性

3

二产业

亿元

20

52

14.8

预期性

4

三产业

亿元

12.9

29

13.9

预期性

5

人均生产总值

13251

24277

12.9

预期性

6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3.86

110/累计380

20

预期性

7

财政总收入

亿元

6

15

20.1

预期性

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2.9

8

22.8

预期性

9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亿元

43.4

75

11.5

预期性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85

16

15.3

预期性

11

旅游综合收入

万元

34800

55000

9.6

预期性

12

文化产业增加值

亿元

1

2.1

16

导向性

13

非公经济占GDP比重

%

50

56.2

1.2个百分点

预期性

14

绿色师宗

森林覆盖率

%

53.8

60

1.24个百分点

约束性

15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

约束性

16

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

%

约束性

17

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

%

约束性

18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80

90

2个百分点

约束性

19

垃圾处理率

%

90

95

1个百分点

约束性

20

污水处理率

%

85

90

1个百分点

约束性

21

和谐师宗

农民人均纯收入

3784

6100

10

导向性

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050

22300

8.2

导向性

23

城镇化率

%

30

40

2个百分点

预期性

2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2

4


约束性

25

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

%

53

55

0.4个百分点

约束性

26

人口自然增长率

6.5

6.5


约束性

27

万人各类刑事案件立案控制率

32.5

30


预期性

 

(二)富裕师宗

1.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总量突破100亿元,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总量达到130亿元,在全省排位由36位上升到20位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突破8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快,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3:50:27。增长结构: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推进,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8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年均15%以上增长,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技术结构:资源型、粗放型、高耗能产业明显减少,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明显增多。

(三)和谐师宗

1.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到“十二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4平方公里,全县城镇人口达18.3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0%,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均递增20%。

2.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61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达到22300元,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3.公共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居民安全指数明显提高,安全感增强,万人各类刑事案件立案控制率控制在30以下。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基本相当;覆盖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健全;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就业明显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第二节  发展布局

结合交通区位及产业特征,确定“一核、两翼、三发展区”的空间及产业发展布局。

“一核”

——县城及丹凤镇政府驻地一体发展的区域,作为全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聚集各种发展要素,发展工业、运输物流、游客集散、城镇经济等非农产业,辐射带动县域其它乡镇发展。

“两翼”

——以师宗工业园区向东方向的大同片区和向北方向的矣腊片区共42.95平方公里的范围,作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区域,一方面对县城形成支撑和要素聚集,一方面对周边区域形成带动和辐射。以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周边农产品、劳动力、土地等市场要素的聚集,为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三发展区”

综合产业发展区——以县城、工业园区及雄壁镇共同形成的区域,以县城为中心,连接雄壁、丹凤两镇。发展煤化工、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煤炭开采以及商贸流通、房地产和现代物流等二、三产业,形成以非农产业为主的综合产业发展区。

现代农业发展区——以丹凤镇为中心,以彩云、竹基、葵山为辅发展中药材、粮、烟、蚕桑及畜牧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区。

低碳经济发展区——以五龙乡为中心,连同高良、龙庆,依托菌子山、凤凰谷风景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及立体的自然气候,发展生态旅游业、生物产业、林业、畜牧业;依托水能资源,发展核电、小水电等清洁能源;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碳汇,建成以生态产业、文化旅游业和新能源开发为载体的低碳经济发展区。

三发展区发展既各具特色,又联动发展。通过“十二五”的发展,形成核、翼、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四章  发展农业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认真做好“三农”工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用好用活国家对“三农”扶持政策。把培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改善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我县“三农”发展的长效机制作为我县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

第一节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巩固提升粮油、烤烟、蔬菜、花卉、水果产业,加快发展蚕桑、畜禽、特色林产业,培育发展中药材种植等新兴特色产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确保每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不少于150万亩,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以上。通过实施“产业拉动、龙头带动、基地促动、协会牵动”措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稳定粮油生产

以确保粮食安全为重点,认真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县规划,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53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产值5亿元。优化品种品质结构,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实现主要粮经作物良种化,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发展油料产业,到2015年双低油菜种植达到3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4.5万吨,产值1.5亿元。

(二)巩固提升烤烟产业

按照“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滇东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大与重点工业企业合作,稳定烤烟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重点做好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质烟叶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叶生产发展格局。到2015年,计划完成12万亩中低烟田改造,烤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万亩左右,烤烟产量达到2.15万吨,产值4亿元以上。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

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以发展规模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推进畜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提高畜产品商品化率。一是加快推进传统的分散饲养向现代规模养殖转变,重点推进生猪、肉牛、黑山羊等标准化养殖;二是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发展畜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发展特色特种养殖,重点发展林下养殖和草食畜养殖;四是加强科技创新、良种选育和疫病防治,进一步提高养殖科技含量。到2015年,建设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小区100个,培育畜禽养殖大户200户,引进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2家,畜产品商品率达90%以上,实现畜牧产值20亿元。

(四)积极发展林产业

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中低产林改造、石漠化治理、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力建设30万亩核桃、30万亩油茶、10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100万亩生态公益林、1000万株绿化苗木“五大”基地;继续加强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进一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搭建林权流转和林产品交易平台,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林业管理、服务体系;继续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型经济,加大对规模化种植和木材深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发展林下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到2015年,实现森林覆盖率达60%,活立木蓄积量突破600万立方米,林产品产值超5亿元,农民从林业获得的年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

(五)鼓励发展蔬菜、中药材、蚕桑、花卉等产业

蔬菜产业。坚持无公害发展方向,积极发展外向型蔬菜产业,鼓励引导基地建设,重点组织实施好3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到2015年实现产值3亿元。

中药材产业。围绕中药饮片厂组织发展适销对路、市场前景较好的中药材,积极打造“云药之乡”品牌,到2015年,种植中药材3万亩,实现产值1亿元。

蚕桑产业。抓住“东桑西移”机遇,发展蚕桑产业,加大低产桑园改造,打造蚕茧生产基地,提升蚕桑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全县桑园达4万亩,年产鲜茧320吨,产值0.64亿元。

花卉产业。重点发展出口创汇型高档鲜切花和盆花品种,加快发展市场前景好、农民增收快的新型工业用花卉品种。到2015年,种植花卉3.5万亩,实现产值0.6亿元。

水果产业。加快推进低产果园改造,重点发展热区和温带水果,提高优质果品率,到2015年,水果面积达到4万亩,实现产值0.4亿元。

水产产业。加强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和水产品种苗基地建设,加快无公害养殖技术推广力度,重点发展池塘、库区养殖,扶持发展稻田养鱼。到2015年,水产养殖3万亩,实现产值0.5亿元。

 

专栏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及措施

实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鼓励种养殖大户或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强调标准化生产,鼓励农产品出口创汇。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全面推进烤烟生产机械化,突破油菜生产机械化,加快推广农产品机械化加工技术和设备,示范推广生态、环保及资源节约型农机技术和设备。到2015年,粮食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农机作业年收入达5000万元。

发展壮大“龙型经济”。坚持龙头企业带动,采用“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等模式,鼓励发展专业协会。“十二五”期间,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个以上、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5个;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高,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全县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的70%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建设及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以市场为纽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创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探索“智力+资本+资源”的新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与外来资本和大专院校智力共同形成合力,通过基地和试验点(区)建设,创新农业科技研发、实验示范、技术推广等一体的农业技术科开发体系,带动农民接受新的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着力推进人畜饮水、乡村道路、能源建设、环境整治等惠及广大农村的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以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加快新社区和新村庄建设,每年建设1个新社区和1个新村庄;二是整合涉农项目及资金,加强整村整乡推进为主的扶贫开发建设,每年争取实施30个以上省、市级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争取1个省、市级整乡推进片区开发建设,争取列入互助基金试点县,五年内争取实施革命老区建设村2-3个;三是积极推进新农村省级和县级重点村建设,每年建设15个省级重点村和5个县级重点村;四是加强农村民居改造工程,计划每年选择400户亟需改造的农村民居进行新建和加固改造。五是抓好民族团结稳定示范村创建,计划每年实施1-2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加快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六是抓好2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七是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节约村镇建设用地,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推动生态文明村建设。

第三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等多种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特色种养业、园艺和绿色食品生产,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二是以推进体制、机制、科技、管理创新为动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提高创业对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支持商业保险业服务“三农”,鼓励企业和个人投入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三是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四是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建立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信息对接机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十二五”期间,新增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4万人,到2015年,累计转移和输出劳动力达到5万人。

第四节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一)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继续发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探索社区银行的设立,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方式,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制度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对村组集体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和规范管理。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尝试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以土地使用权换取社会保障等多种形式,鼓励通过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三)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探索集体土地流转制度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健全土地征用程序和合理补偿机制,继续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第五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  建设新型工业强县

围绕打造新型工业强县的发展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科技创新,加强节能减排,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坚持扩大总量,以调整结构并举,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发展新型战略产业并重,推进规模发展、集中发展、集约发展,炼群发展、循环发展、创新发展六大战略。结合现有工业发展基础,按照“由粗转精、由重转轻、由黑转绿、由分散转集中、由单一转多元”的工业转型思路,打造重要的冶金加工基地、生物医药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基地和木材深加工基地,做强做大煤化工、冶金、电力、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重点产业,积极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依托,引导工业集群发展。努力实现“十二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以上,到2015年达到140亿元,实现三年翻番,五年跨越发展。

第一节  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

以建设省级循环生态型工业园区为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大同、矣腊两个片区,走“以园招商、以商建园、以园养园”的发展路子,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现有产业,培育园区优势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提高综合配套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联动化发展,聚集产业要素,形成发展高地。到2015年,工业入园率达到80%以上,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

(一)园区建设

一是完成土地收储5000亩以上,通过信贷、吸纳社会资金和争取省市补助等方式筹措资金1.5亿元,扎实推进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二是积极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把标准化厂房建设作为实现轻工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集中发展、配套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重点在大同轻工业片区打造五个区域:林产品加工区、农副产品加工区、生物产业区、高新产业区及仓储物流区。“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3亿元,完成2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设。

 

(二)园区布局及产业重点

大同片区定位为轻工业片区,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来料加工型工业。产业选择定位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林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以及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为改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企业入驻。矣腊片区定位为重工业片区,重点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产业选择定位为煤化工、冶金加工及其他加工制造业。发展方向为引进大企业、品牌企业进驻,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节  培育重点产业,增强发展动力

把培育优势产业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抓手。一方面发展资源优势明显,重点以如煤焦化、电力、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一方面发展以土地、人力资源及软环境带来的两头在外的转移承接型产业,重点以冶金及装备制造业为代表。同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一)煤化工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强化节能减排。重点抓好鸭子塘、稗子沟、老厂等地的煤炭资源勘探工作,加大骨干矿井新建、改扩建、质量标准化和资源整合技改力度,重点做好98万吨/年焦化项目、1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项目、10万吨/年煤气合成甲醇项目。到2015年,原煤产量达到400万吨/年,焦炭生产能力达220万吨/年,洗精煤生产能力达300万吨/年,煤焦油加工能力达20万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50亿元。

(二)冶金产业

围绕建设云南重要的冶金机械加工基地的目标,重点突出大项目带动,加大科技投入。完成120万吨镍铬合金、35万吨锰铁、30万吨铬铁生产项目,启动不锈钢深加工项目。支持制造业发展,围绕为现有工业项目相配套,加快发展冶金产业,确保到2015年冶金产业实现产值7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以上。

(三)电力及新能源产业

重点突出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完成10万千瓦的风能发电项目,启动6万千瓦的太阳能建设项目,力争400万千瓦核电项目落户师宗,并开工建设,力争到2015年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发电量达10亿千瓦时,全县电力能源产业实现产值达到5亿元。

(四)建材及新材料产业

完成明弛60万吨水泥项目,启动昆钢二期120万吨水泥熟料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做强做大10万方木材板材项目,力争到2015年建材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五)农副产品加工业

以粮油、蔬菜、中药材、蚕桑等产业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完成农业加工园区建设。重点加快以生姜、辣椒、油菜籽、饲料玉米和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

第三节  优化工业服务,发展非公经济

(一)优化工业服务

着力优化投融资环境,对落后产能和技术、环境污染较大、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企业一律排除门外。对符合产业政策、生态环保、产业附加值高的项目和企业放宽市场准入,从项目的引进到落户全程跟踪服务,通过信贷支持、财税优惠、素质培训、创业服务、信息化推进、市场开拓等措施提供良好的工业服务。

(二)积极发展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

以重点产业为纽带,以大企业大项目为载体,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发展与大企业配套的产品和项目,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使中小企业在为大企业发展提供配套的同时,不断上规模、上档次,逐步形成主业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动员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致富能人创办新企业入园,鼓励外来中小企业在本地落户,着力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在我县创业,营造良好、宽松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第六章  加快推进城镇化  建设生态园林县城

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重点和抓手。通过多种措施,利用好“桥头堡”建设及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机遇,以建设生态园林县城和打造特色集镇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十二五”期间,完成县城及集镇总规修编和控制性详规、建设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完成全县100个行政村和779个自然村的村镇规划。到2015年,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0%,全县城镇人口达18.32万人。

第一节  完善功能,提升城镇发展水平

(一)县城发展

县城定位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工业为支柱,以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为主导的生态型城镇。“十二五”末,用地规模远期控制在23平方公里,包含县城区和大同片区,对应人口规模约22万人;到2030年城市规模控制在30平方公里,28万人口。城市发展方向为向东(大同方向)和向北(铁路以北)发展。实施“三大工程”,按照“一心、三带;组团式、轴向发展”的总体布局,以城市公园、旧城改造、城市亮化、城市燃气管网、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项目为突破点,通过扩城、增绿,提升城市品质,建成生态园林县城。

 

专栏五:“三大工程”

一是实施城镇规模扩张工程,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以荣海新区开发,大同工业园区建设等项目为重点,全力实施城镇规模扩张工程。荣海新区围绕打造成“集行政办公、居住、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新城”的目标,加快以通源大街北段工程为主体的开发进度,完成荣海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完成4.2平方公里城市规模的扩张,带动竹基矣腊工业园区的建设;大同片区围绕园区建设,加快集镇建设,与县城实现一体化发展。

二是实施城镇品质提升工程,打造生态园林县城。通过提高城市绿量,加快旧城改造、加快城市公园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建设3个城市公园(文笔公园、西华森林公园、凤泉湖公园)、1个湖泊水体景观湖(石湖景区),全面提高县城的绿化、美化水平,加快城市燃气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停车场、公厕等市政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城市经济园区及推进再生水工程,综合提升城镇品质。

三是实施城市环境整治工程,创造宜居宜商环境。以城郊结合部及城中村环境整治、对外交通出入口的公共场所建设、城市接点的绿化建设、截污管网建设、打通城市断头路等项目为着力点,全力实施城市环境整治工程,巩固城市“两污”建设成果,改善基础设施,创造宜居宜商环境。

(二)集镇发展

按照“一核、两翼、三发展区”的发展布局,分批次、有重点发展小城镇,形成县城带动小城镇、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各城镇空间相联,产业互通,形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型城镇。

丹凤镇作为全县的发展核心,通过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配合园区规划和建设,促进工业快速发展;加强市场建设,以商贸物流业发展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力度,创新符合我县实际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使丹凤镇成为全县城乡一体化推进先行区。作为综合产业发展区和现代农业发展区的中心,辐射带动全县各集镇。

雄壁镇继续巩固全县能源输出地地位,规范煤炭开采,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加快推进矿村共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以交通运输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繁荣城镇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葵山、彩云、竹基镇定位为重要的现代农业发展区,重点发展粮油、烤烟、畜牧、花卉、蔬菜等农业产业。以市场建设为重点,繁荣集镇商贸业,以“竹基文化长廊”为载体,把竹基建设成为全省特色文化乡镇。

五龙、高良、龙庆乡为低碳经济发展区,是全县重要的生态屏障。倡导低碳生活,发展森林碳汇,打造我县低碳经济的先行区和主体区。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整合农业、扶贫、民宗等相关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结合菌子山、凤凰谷开发,围绕旅游业发展小城镇,积极配套住宿、餐饮、娱乐等相关设施,加快推动旅游业二次创业。

第二节  发展服务业,提高城镇发展能力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辐射,以城镇发展为载体,构建覆盖城乡一体融多领域、多形态、多热点的服务业发展体系。着力发展商贸、现代物流、房地产、金融信息等服务业,把加快城镇化和发展服务业作为我县扩大消费需求的着力点。通过完善服务业发展体系,积极创建居民扩大消费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增加就业创业机会,释放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逐步提高居民消费在拉动内需中的比重,形成以居民消费需求和投资协同拉动健康持续的内需形态。

(一)优化提升商贸服务业

围绕县荣海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工业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配套相应的商业设施,加快商业聚集区建设,加强城镇专业市场和乡镇集贸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完善城乡商贸基础设施和商业流通网络,逐步形成商业业态齐全、网点布局合理的城乡流通体系。建立完善农村现代市场体系,转变农村流通方式,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乡村流通工程和家电、建材下乡工程,充分发挥农家店“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一网多用功能,加大城区配送中心建设力度,提高农家店村级覆盖率,制定和完善对农家店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县乡村商业网点,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公路、铁路为依托,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的物流设施平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政府引导、协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结合“桥头堡”战略实施和曲靖加快物流中心建设机遇,利用我县农特产品等资源优势,打造滇东最大的木材交易集散地,围绕煤炭运输、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师宗火车站战略装车点铁路物流中心一二期工程建设。重点做好铁路物流中心、大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储藏配送中心及农业物流中心等支撑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县仓储面积达6万平方米,货物运输量达800万吨,基本建立起现代物流所需的配套性、系统性、标准化、专业化的硬件设施,形成联接滇、黔、桂,进入沿海发达地区,对接东盟的物流配送基地。


(三)规范发展房地产业

以旧城改造和县荣海新区开发为重点,规范发展商品房市场,积极开发与工业招商引资项目相配套的商业地产。结合县城及菌子山、凤凰谷风景区开发,积极发展与文化旅游业相配套的旅游地产。努力提升房地产开发档次,满足不同群体对住房品质的多元化需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保障性住房资金管理体系,到2015年,计划完成保障性住房20万平方米。

(四)积极发展金 融信息服务业

   鼓励金融、保险业发展,支持发展农村金融业,完善融资平台,支持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引导保险、证券、融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放宽准入、财税支持等积极措施,支持邮政、信息及中介服务业发展。

 

专栏六: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具体措施

●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通过放宽小城镇农转居的户籍政策,降低农民进城落户门槛,鼓励农民进城居住;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进入小城镇的居民纳入城镇社保;

● 完善县乡村三级规划体系,科学规划,指导发展,结合空间和产业特征,加快县城和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 加快发展服务业,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居住;

● 重视和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发展,培育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配套;

● 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出台财政及金融政策扶持农民创业,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第七章  发展文化旅游业  建设文化旅游名县

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入文化旅游业,重点体现区域联动,突出特色,通过文化旅游特色乡镇和景区景点等载体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第一节  加快发展旅游业

坚持“党政主导开发旅游、部门联动发展旅游、建设城镇提升旅游、多元资本投资旅游、打造品牌做强旅游”的发展思路,实现把我县建设成为集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和滇东南旅游集散地的发展目标,按照“123456”旅游发展布局,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打造“生命神秘之旅”品牌,将凤凰谷景区和菌子山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县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到2015年,力争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5亿元以上。

 

专栏七:“123456”旅游发展布局

一个游客集散地——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昆铁路、国道324线、省道师弥线穿越县城,与县内旅游干线相互交织,其开发方向是建成我县的一个游客集散地,成为我县旅游接待的一级中心。

 二个旅游服务基地——依托凤凰谷、菌子山风景区和葵山温泉康疗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五龙旅游小镇和葵山旅游小镇成为两个旅游接待服务基地,

三大旅游片区——即北部旅游片区、中部旅游片区、南部旅游片区。北部旅游片区以县城为中心,涵盖雄壁镇、葵山镇、丹凤镇、竹基乡、彩云镇,以人文历史为主,强调石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和葵山温泉康体休闲旅游区的核心作用;中部旅游片区以五龙旅游小镇为中心,涵盖五龙乡、龙庆乡,以喀斯特山水奇景风光和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强调凤凰谷景区和菌子山景区的核心作用;南部旅游片区涵盖高良乡,以江河森林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为主,强调丁累大箐的核心作用。

 四条旅游线路——一是县城——菌子山——凤凰谷——南丹山——五龙旅游小镇;二是县城——窦故里——翠云山——葵山温泉;三是县城——龙庆黑尔——凤凰谷电站库区——万峰湖;四是县城——彩云——葵山温泉——翠云山。

五大旅游产品体系——一是深度观光旅游产品;二是乡村旅游产品;三是置业旅游产品;四是节会旅游产品;五是运动康体休闲旅游产品。

 六大旅游重点项目——一是菌子山风景区深度开发;二是凤凰谷风景区深度开发;三是五龙旅游小镇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开发;四是南丹山观光祈福旅游区开发;五是葵山温泉康体休闲旅游区开发;六是石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开发。

(一)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

坚持旅游业在全县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地位,巩固好“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利用好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全省旅游业“二次创业”的战略机遇,强化部门联动,完善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县级旅游发展基金制度。

(二)创新旅游业发展融资方式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村落参与”的发展模式,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采取BT、BOT等多种方式进行旅游业融资。计划投入资金24亿元完成六大旅游重点项目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三)加大旅游产品营销力度

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整合力度,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业发展内涵和品质,采取媒体、活动、展会等多种营销手段,加大与周边地区旅游线路整合营销,加强与旅行社合作,提升我县旅游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我县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重视和加强对全县旅游行业的监管,建设和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强化旅游安全,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第二节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依托我县丰富的民族及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用好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云南省打造民族文化强省及曲靖推动全市文化发展大繁荣等相关政策,挖掘文化内涵,延伸文化发展空间,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全县提升县域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产业。

围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趋势,逐步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广播电视、民族工艺、影视传媒五类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一批文化产业重点企业,努力向产业发展集团化方向推进。重点打造以五龙、高良壮乡民族文化、龙庆彝族文化和竹基民间文化为要素的民族民间文化,利用竹基文化长廊的平台建设,做强文化品牌,打造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文化乡镇。

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加大文化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加大财税、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吸引高层次、懂经营的文化从业人员。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借助“昆交会”、“文化交流会”等会展活动宣传我县文化产业,树立文化特色品牌。到2015年,力争培育年收入500万元以上文化企业1-2家,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以上。

第八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

第一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中央、省、市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良好机遇,以规划为先导,抓储备促立项;以项目为抓手,争立项促发展。一是力争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亿元,重点抓好水源点、农村饮水安全、基本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县农田有效灌溉率达70%。二是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已建工程进一步明晰产权、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建立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为主,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和委托管理为辅的运行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节约用水和以水养水良性运行机制。

 

专栏八: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水源点工程建设:重点完成小务龙、山白、阿宜格3座小(一)型水库;马背冲、架格箐沟、老紫薇、大普安、朝阳等5座小(二)型水库;小跑午水库至溜子田水库、东风水库至大堵水库、竹箐河水库至大冲水库等3件连通工程及1.9万件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解决8万人饮水安全。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完成简西、小黑河和色从3座小(一)型水库及21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渠道防渗工程:完成溜子田、大冲、小同、色从、额则水库及抵鲁大沟等6件干支渠防渗工程。

灌区建设:主要完成东溜(东风水库和溜子田水库)、设里及石洞7万亩灌区建设。

 河道合理:主要完成子午河、金马河、石洞河、设里河、五洛河等5条河道的综合治理,治理总长60余千米。

小流域治理:主要完成石洞河、空山河、箐底河、汪家河、足法、南岩、金马河、乐宜等8个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面积120 km2

第二节  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结合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及“桥头堡”战略实施,坚持统筹规划和政府主导,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现代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综合交通体系。全力配合做好南昆铁路复线改造和滇中城际铁路环线师宗段建设,谋划做好云桂铁路支线(师宗至丘北到天保口岸)建设前期工作;配合抓好324国道一改高工作,重点做好师宗至丘北高速公路、师宗至罗平煤运专线、师宗至广西西林(高布线)等重点公路前期和建设工作。在交通发展战略上结合区位环境,重点体现与滇中经济圈,文山至东盟通道,泛珠三角等重要区域的联动关系。

“十二五”计划完成铁路建设投资55亿元,完成县域境内铁路建设86公里;计划完成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亿元,改建691公里(通乡油路212公里、路网21公里、通行政村458公里),解决53个行政村通畅问题,新建公路570公里,解决144个自然村的通达问题,新建四级客运站点6个,农村客运候车亭65个,全面提高我县路网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使我县公路通车总里程到2015年达到2807公里,全县路网建设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专栏九:“十二五”交通建设重点任务及项目

    重点铁路项目建设

——计划投资35亿元启动境内56公里南昆铁路复线改造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完成境内30公里滇中城际铁路环线项目建设。

重点干线公路

——配合做好国道324线一改高工作。

——师宗至丘北公路110公里,师宗境内55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师宗境内总投资49亿元)。属云南省“8619”干线公路网(8纵,6横和19条联络线)的中第二纵,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对云南实施“桥头堡”战略调整方案中南北纵线(贵州)纳雍至(云南)河口的高速路网。成为连接我省东部,南北贯通,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公路通道。本项目建设将加强区域间的资源整合和经济发展,对拉动区域的煤炭资源、矿产资源、工业、农业、旅游业的开发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路网公路建设

——师宗县城至罗平(阿岗)二级公路竹基至罗平阿岗二级煤炭运输专线二期工程建设。是曲靖市“十一五”规划干线路网,使我省东部,南北贯通,是连接师宗、罗平、富源产煤区重要的煤炭运输公路通道。有利于促进矣腊工业基地的建设,从而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强区域间的资源融合和经济发展,对区域的煤炭资源、矿产资源、工业、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优化路网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师宗县高布线(师宗高良至西林布勒)。项目所在位置北连接国道324线(西可至省会昆明,东联通贵州兴义)可深入我国东部内陆地区,南顺省道206线通文山州,可直达中越边界通往东南亚国家,东至沿海外省区广西。

 

第三节  加强信息化建设

强化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合提升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建设高性能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积极推进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互补和资源共享。加强无线电管理,积极推进3G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建设,加大政府自身信息化建设力度,完善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OA办公系统建设,带动企业和社会信息化。力争到2015年,全县通信光缆线路长度达4300公里,固定电话交换设备容量达到24000门,无线通信基站达到300座。


第九章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绿色师宗

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线,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为重点,加快推进绿色师宗建设。

第一节  加强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强化土地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利资源的保护,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最终利用等环节管理,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节约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合理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最大程度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十二五”期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8万亩以上。

第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以企业节能为重点,积极推进一批企业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噪声监督管理,抓好农村污染源头防治工作。全面开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实行能耗指标公报和节能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加强对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行政事业单位能耗监管,重点加大对工业园区及南盘江流域的污染治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第三节  发展低碳经济

倡导低碳生活,着力发展低碳经济。一是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风能、太阳能、核能资源的开发,鼓励沼气及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比重,减少碳排放。二是加大节能投入,加快重点节能项目和工程的实施,重点做好节能灯、新型建材等低碳经济领域的运用。三是通过市场手段促进节能降耗,重点通过水电价格改革,实施差别水、电定价发展低碳经济。四是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总量减排,加大工业项目节能技术改造以及废弃物回收和再生利用,继续抓好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五是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发展森林碳汇,依托法国开发署生物固碳项目贷款1850万元新建核桃基地3万亩、新建沼气池3000口。

第十章  深化体制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托资源、产业、区位等优势,对内转变作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对外积极联动邻近区域,促进资源、产业联动发展,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以实施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能力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政务中心集中办公,开展“一站式”服务,创建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采用BT、BOT、TOT等国际通行模式,扩大社会投资范围,减轻政府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发展专业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设。培育新型市场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推进“信用师宗”建设,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合理界定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通过推进体制改革,改善适宜我县科学发展的政治、经济软环境,使我县成为创业者发展的热土、投资者兴业的摇篮。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外向度

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责任目标制度和奖惩制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通过定向招商、活动招商等多种方式,提高招商项目质量,积极引进关联度大、聚集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我县投资发展。对落户我县的企业,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支持发展壮大,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依靠师宗县生物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培育壮大进出口龙头企业,拓展外贸发展空间。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交通相连为基础,与相邻县(市)在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十二五”期间,力争实际利用县外国内资金累计达100亿元。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  构建和谐师宗

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投入的正常增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构建覆盖广泛、分布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基本社会服务保障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管理,努力推进“和谐师宗”建设。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统筹发展“五类”教育,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机制和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制度,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到2015年,全县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达到4%,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统筹“五类”教育。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学前一年达90%,学前三年达82%。二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巩固率小学达99.2%,初中达98.8%。三是优质发展高中教育。完善教育设施设备,提高高考精品率、重点率和本科率。四是创新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推行“产学互动”的培训方式,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五是开放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扶持民办教育、重视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新建1所特殊教育学校。

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五年内建成20所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点,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排除D级危房90298平方米,维修、加固B级危房97524平方米,C级危房23631平方米。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建师宗县教育信息服务中心,实现教育信息互通共享,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实施教师“国培计划”和“五名”工程,积极开展县级教育论坛,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坚持科研兴教,鼓励校本和课题研究,开发教育资源,总结、推广课改经验,推动校际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及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第二节  稳步推进人才科技事业

完善引进和培育人才机制,加强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工作作为我县提升县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发挥党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党政人才培养阵地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公众基本科学素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第三节  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四大体系,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着力加大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执业行为。到2015年基本达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使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完成县妇幼保健院搬迁和卫生监督业务综合楼建设,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建立多元化办医格局。完善以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重点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十二五”期间,完成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3家乡镇卫生院改扩建、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0家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

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提高到96%以上。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明显提高,覆盖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完善药品供应体系。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政府举办的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县级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使用基本药物不低于35%。

第四节  积极发展文体广电事业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强室内体育场馆等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体育设施。加强农村文化体育阵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文艺团队改革,做好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所、电影管理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保护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繁荣文化市场,强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倡导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提高本地节目覆盖率和多功能业务开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到2015年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形成有线电视、直播卫星、数字无线覆盖等多种方式同步推进的格局。

第五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群众生殖健康水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继续实施“奖优免补”政策,改善计划生育家庭生产生活状况。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十二五”期间建设1所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国办养老机构,新建1所县级老年活动中心,全县所有社区完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第六节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充分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复退军人就业问题作为就业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构建农业、扶贫、社会保障部门以及职业学校相互联动的劳动力培训转移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集体带动的多元化、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机制。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复退军人自主创业,完善财税、金融等配套优惠政策,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统筹城乡就业。“十二五”期间,完成县级和4个乡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县开发就业岗位1万个,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挥社会保障在第二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失地农民社保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到2015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55%。

完善救灾救济体系建设,关心和重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逐步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等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第七节  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提高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政府统一协调,制定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紧急救援能力。

加强综治维稳长效机制建设,以科技信息为支撑,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积极创建平安师宗,为全县人民提供长治久安的社会发展环境。

加强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及动态监测,依托全县气象防灾减灾项目建设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和运用气象现代遥感监测新技术,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加大药品快检、不良反应监测力度,配备乡镇及村级药品协管员、信息员,加强农村食品药品两网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政府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等制度,深入开展煤矿、非煤矿山、道路和水上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和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力度。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大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事故查处力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从源头上确保安全生产。

第八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县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权力运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推进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直通车”制度。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和外事、侨务工作。继续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公开听证、新闻发布、决策跟踪反馈等制度。

加快推进依法治县,完善基层执政方式,以开展民主法制村和民主法制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强城乡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拓宽反映社情民意渠道,逐步建立全面表达、有效平衡、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司法改革和体制创新,建立健全保证司法公正的良性机制,增强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第九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塑造公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学校、社区(村委会)图书室、阅览室、图书报刊销售网点、科普画廊等社会学习教育阵地,组织开展各类适合社区和各类人群休闲娱乐特点的教育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报道的方针,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工作,集中舆论和精神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节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加强社区居民和村民自治,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规范引导民间组织有序发展,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公益慈善、志愿团体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民间组织自律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实现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的良性互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改进和完善信访工作,健全人民调解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重点,积极实施民族团结发展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十二章  强化措施保障  确保规划落实

用好用活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和改善政策调控,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规划实施的产业、土地、财政等方面的政策,组织实施一批影响力大、支撑力强的重大项目,建立健全实施和监督的体制机制,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建立规划协调会议制度,对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加强制度、规划和政策的协调,重点加强土地、城乡规划和环保相关规划与《纲要》的综合协调,促进规划联动,推进《纲要》实施。

     县人民政府对涉及需要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和重大战略任务进行分解,各部门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牵头部门要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能职责积极配合,制定具体措施,从任务、指标、项目、政策、改革等方面进行落实,确保《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专栏十:部门责任分工

● 约束性指标:

《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要建立约束性指标的定期汇报、评价和考核制度,必须确保完成。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牵头负责)

城镇调查登记失业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

单位GDP能耗下降。(工业经贸和科技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环保局牵头负责)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水务局牵头负责)

耕地保有量。(国土局牵头负责)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经贸和科技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重大战略任务:

《纲要》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要落实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努力确保完成。

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局牵头负责)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型工业强县。(工业经贸和科技信息化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发改局牵头负责)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生态园林县城。(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改局牵头负责)

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文化旅游名县。(发改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牵头负责)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发改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供电公司等部门牵头负责)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色师宗(发改局、环保局、工业经贸和科技信息化局、林业局等部门牵头负责)

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发改局、商务局牵头负责)

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师宗。(发改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卫生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民政局、公安局等部门牵头负责)

 

第二节  强化措施保障

    强化政策保障。一是产业政策保障。整合科技计划、新型工业化、工业园区和节能减排等各项产业发展资金,运用财政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着重扶持符合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结合规划提出的十大产业发展重点,出台相关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整合科技、农业、环保等扶持资金支持创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自主品牌,重点扶持一批产值上亿元、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采取奖励、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等支持方式,重点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二是土地政策保障。强化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和布局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统筹安排各类新增建设用地。全面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十二五”期间,计划安排建设用地指标1万亩,优先保障核电等大型建设项目用地,重点保障公路、铁路、电力、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建立工矿用地约束机制,严格审批工矿用地,严格控制农村宅基地用地总量。推进旧城改造,适度归并农村建设用地中的小自然村和废弃闲置地。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设立耕地保护基金,用于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农民养老保险补贴。规范各类用地的供应方式,加强土地价格管理。三是财政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重点公共需要支出,提高民生支出比例,确保县级财政对“三农”、教育卫生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减少和退出对一般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财政直接投资和补贴。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强化项目保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创新项目工作理念、机制和方法,以项目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形成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坚持定期召开重大项目推进协调会议,在项目形成、项目推介、项目管理、项目投融资、项目协调、项目用人等方面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有序、科学、规范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乡镇各负其责,确保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实施。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项目投资380亿元。其中计划实施能源投资53.7亿元,交通投资86.6亿元,工业投资118.9亿元,农田水利投资61.1亿元,社会事业投资9.2亿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5亿元。

第三节  实施与监督

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由县人民政府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可以对规划进行调整,由县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加强规划衔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17个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的机制。各专项规划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合理安排各专项目标、政策措施、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县直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要按照职能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切实推进相关工作。

健全监测评估制度。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十二五”规划纲要,不断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在全县上下形成关心规划、熟悉规划、支持规划、监督规划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价考核机制,制定导向鲜明、指标科学、权重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设立对转变发展方式、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加强年度计划和规划的衔接,建立独立的规划实施评价制度,评价结果定期向人大报告,同时向社会公布。“十二五”中期,县政府组织对“十二五”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准实施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提请县人大审议。纲要实施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作为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

全县各族人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师宗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建设“绿色师宗、富裕师宗、和谐师宗”,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2.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 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3.新型工业化——我国是在十六大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4.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5.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6.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通俗地说,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7.龙型经济——龙型经济是个形象的说法,其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市场或中介组织)为龙头,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具有较长产业链、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好发展前景的区域性经济组织。龙型经济是由产品、企业组成的产业体系,具有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的特点。

8.农民市民化——指农民逐步向市民转化的过程,不仅指农民由居住在农村转变为居住在城市,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转变为从事非农业劳动,而且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转变,最终成为一个符合城市文明要求、具有市民素质、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