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师宗要闻

要闻动态

师宗:追青逐绿,共绘锦绣河山

发布时间:2022-10-17 19:06  来源:师宗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5928

金秋十月,岁物丰成。俯瞰师宗的河流山川,群山环抱之中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云消雾散,山间云杉苍翠,座座青山、片片山峦,苍翠欲滴,绿茵葱葱,映衬着师宗绿色崛起,共建生态宜居幸福之城的丰硕成果。

1.bmp

十年逐绿奋进,十年跨越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师宗林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全县共有林业用地面积251.6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0.28%,活立木总蓄积量903.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4.31%;2021年实现林业总产值7.42亿元;被国家授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和“全省满意的基层涉农部门”等荣誉称号……每一组数据、每一项荣誉的背后,彰显的是师宗县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森林师宗”战略部署,认真做好“造林、护林、用林”三篇文章,加快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百姓得实惠。

6.bmp

点“绿”成金 实现生态富民

走进曲靖市师宗县高良乡笼嘎村委会路不肖村,村外青山叠翠,烟雾缭绕;村前溪水潺潺,山谷幽深。举目远望,山谷中、山坡上连片的杉树长得郁郁葱葱,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海洋。这几天,村民余忠云在取得林业采伐许可证后,正在对自己家的一片已经成熟的杉木进行采伐。

“我家总共栽了六万多棵杉木,两年前卖了一批,卖了50多万元,现有的杉木每年还会增值10多万元。”这些年依靠林产业,余忠云家建起了新房,也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高良乡是师宗县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乡,境内居住着壮、苗、瑶、彝、汉5种民族,属典型低热河谷槽区,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少,加之山高坡陡,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高良乡依托地理气候优势,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大力发展林草产业,打造林产业绿色银行,为群众增收致富。

“在我们村林产业已经成为一个主导产业,这些年,通过政府扶持林产业发展,带动了百分之八九十的村民买房、买车。”师宗县高良乡笼嘎村路不肖村民小组组长雷家贞说道。

目前,全县已建成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的速生商品林100万亩,林木采伐蓄积量达461万立方米。

与此同时,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吹响乡村振兴号角,师宗县立足资源禀赋,在五龙乡、高良乡、龙庆乡大力发展以柑橘、柠檬、软籽石榴为主的热区水果产业8.2万亩,依托热果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富有生态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5.bmp

护“绿”增效  用活生态资源

为促进山区商品林提质增效,2016年,师宗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以浙江千年舟木业有限公司为主的木材龙头加工企业落户于师宗县工业园区大同片区,现已建成占地面积600余亩的木材经营加工交易市场,进驻各类木材加工企业65家,年可经营加工各类木材产品30万立方米,实现产值2.7亿元,所生产加工的细木工板、防火阻燃板、中高纤维板、锯材等木材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各地。

目前,师宗县大同木材经营加工交易市场,每年可集散收购县内或县外生产的原木25.3万立方米,有效解决了师宗山区群众原木销售问题,实现户均收入9万元,同时,通过开展木材生产加工销售,带动解决当地社会就业人员2000余人,人均收入6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绿色产业基地发展建设,有效推动了师宗县林草产业链向纵深发展,实现了师宗山区群众靠商品林盖洋房、买私家车的普遍现象,群众植树造林的热情高涨。同时师宗通过商品林限额采伐收入保障群众管林、护林资金投入,增强群众造林营林、护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林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标。

“师宗县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紧抓住云南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大好机遇,开展‘绿美师宗’三年行动,按照‘一个中心、两个片区、四个基地’的发展思路继续做大做强师宗林草产业,力争到2024年,全县林草产业产值达50亿元。”师宗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孙竹长说。
7.bmp

守“绿”有方 筑牢生态屏障

一手抓增绿,一手抓护绿。天刚亮,下鸭子塘村民彭云生,穿着标志性的红色外衣,手臂上佩戴着生态护林员大红袖套,来到他负责的山林——核桃箐,开始新一天的巡护工作。

已经干了20多年护林员的彭云生,心中永远记得第一天接过这身特殊“装备”时的心情,也与这片山林留下了深厚的感情,“非常舍不得这些山林,我每天都要爬两次来看看。”红袖套对于老彭那一辈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一块红布意味着异于常人的责任感。

下鸭子塘村由于林地面积大,共有6名生态护林员,分为5个组分片区管护,每组轮流到执勤点值守,其余人员则进行常规巡护工作。

彭云生负责的管护面积约600亩,主要是管护森林火灾、树木病虫害、乱砍滥伐等。“每天早上7点钟我就上山,到11点钟回家吃饭,到12点我又上山,一天爬两次,一定要把生态保护好。”

在师宗,许许多多如彭云生一样的人,凝结成了造林、护林大军,默默守护着一方水土,守护着一方平安。

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师宗县进一步健全完善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全面推进林长制。建立三级林长体系,设立县级总林长2名、总督察1名、副总督查2 名、县级林长13名、乡级林长97名,村级林长445名,实现每片林地“山头有人巡、后台有人盯、问题有人查”,有效治理重大涉林违法、森林火灾、松材线虫病等。

青山常绿,后继有林。自1983年以来,师宗县先后实施了地区工程造林、绿色扶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世行贷款造林、以工代赈、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多个项目造林。同时,大力发展林木种苗产业,引进专业苗木培育龙头企业在师宗县丹凤街道古城村进行林木良种培育,为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苗木。

目前,全县形成了以“古城育苗基地”为中心的林木苗圃0.45万余亩,年产造林苗木2500余万株、绿化苗木100余万株,产值可达2400余万元。 

几番心血红土地,万山秋果报春光。站在新的起点,师宗县林业工作将开启新篇章、新征程,继续守护绿水青山、挖掘“金山银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

来源:师宗县融媒体中心 赵文东

编辑:牛慧玲


师宗五龙上演“浑水摸鱼”大戏,选手们全身稀泥,现场把人笑翻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师宗县工会干部、劳模、先进工作者、一线职工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