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6 16:27 来源:师宗县大同街道 作者: 杨劲松 浏览次数:4733
近年来,大同街道紧紧围绕师宗县大力打造20万亩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定位,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沪滇协作项目为抓手,积极引进龙头企业云南华隆重楼种植有限公司,先后申报投入沪滇项目资金1550万元,在跑午片区建成1000余亩标准化滇重楼种植示范基地,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在大同街道跑午村的滇重楼中药材种植基地内,千亩滇重楼长势喜人,数百名务工人员正在基地内忙着拔草、移栽、平整土地,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过去外出务工不方便,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看去不了。现在好了,村上组织我们到基地打工,增加了收入又可以照顾家庭,每天我都来基地打工,移栽药材、施肥、拔草,一天有100元的收入,一个月满勤就有3000元。自从基地建起来,村里人就有了家门口打工的地方,大家都有了收入”大同街道阿梅者村委会下阿甸村村民李兰香高兴地说。
大同街道依托企业与云南白药签署的《云南白药集团师宗中药材种植产业示范园战略合作协议》和达成的“滇重楼同心计划”,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群众”的模式,以统一种植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定价收购的方式引导群众种植中药材,目前已有部分群众参与到滇重楼和“豹七三七”种植当中,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据了解,基地每亩每年可达80个用工日,目前基地每年可产生8万余个用工日,增加劳务收入近800万元。
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在带动劳务用工收入增长的同时也极大改善了周边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过去这里就是一个荒山头,杂草丛生,沟壑蔓延,但现在这里已然变成云南白药重要的滇重楼‘药园子’!”云南华隆重楼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振华自豪地说。据他介绍,项目实施的所在地跑午村昔日的荒山荒坡上杂草丛生且山势崎岖,随着沪滇资金的注入,土地整治提升、农业机耕道路、灌溉沟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以建设,建成后,沪滇资金建设的固定资产还归村集体所有。“之前,这个片区由于坡度陡峭,荒石林立,上山的路都是群众踩出来的土路,耕作条件非常差,基本处于两分耕八分闲的状态,现在通过对荒山、荒坡统一整治改造,群众不仅改善了耕作条件还增加了土地出租收入,大家都很高兴”。大同街道米车社区党总支书记万河清说道。
据介绍,项目一期共流转土地1100余亩,每亩每年800元,每年为周边群众带来有80余万元的地租收入。目前,新流转土地价格上升到1000余元每亩每年,根据基地建设和发展计划未来3至5年,新增种植面积将达到5千到1万亩,预计将为当地群众增加50至100万元的租赁收入。同时,大同街道与企业协商达成共识,由11个村(社区)合作社根据基地用工需求,规模化组织群众到基地务工,基地每年给予每个村(社区)13万元的劳务服务费,在解决企业用工难题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如今,在沪滇资金的撬动下,企业种植基地打造成目前的千余亩滇重楼产业种植示范园,真正迈入了规模化发展“快车道”。“如果没有沪滇资金的持续支持,我们基地的规模不会像现在这般大,进度不会像现在这般快,更没有底气成为云南白药集团的长期合作商。”李振华坦言。
据悉,2023年,按照云南白药集团收购标准栽种的首批滇重楼将达到6年生长期,基地首批将采收500亩重楼块茎,预计产值可达1.2亿元。2023年,按照云南白药集团收购标准栽种的首批滇重楼进入首批采收期,首批计划采收230余亩重楼块茎、实现产量390余吨,预计产值可达3500余万元。随着采收期的到来,未来五年每年可采收重楼块茎300余吨、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六年来的辛苦付出,终于迎来了收获。全省重要的“定制药园”暨滇重楼中药材种植基地这块金字招牌在大同街道红土大地上熠熠生辉,周边群众走上增收致富道路。
“下一步,大同街道和龙头企业要依托种苗培育基地,引导群众种植投入相对较少、周期较短、见效较快的其他中药材,通过持续发力引导更多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进一步增加经济收入,切实把中药材种植产业培育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产业。”上海援滇干部对下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殷切的期许。
来源:师宗县大同街道 杨劲松
编辑:牛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