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9 11:07 来源:师宗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冯继扬 资卫华 伏彦红 黎兵 浏览次数:419
五月的师宗大地,金色的麦穗压弯枝头。在葵山镇的麦田里,农机手胡金锁正半跪在联合收割机上,拿着扳手调试脱粒滚筒的间隙。“今年县里来的技术员说,滚筒转速和喂入量得跟着麦子成熟度调,收得不干净可算‘技术不过关’。” 他笑着说,手里的动作格外仔细 —— 这场从田间地头展开的 “机收减损攻坚战”,正让夏粮收获充满科技味儿。
作为小麦主产区,师宗县8万亩麦田迎来了收割季。为让“丰收在望”变成“颗粒归仓”,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带着《机收减损操作手册》扎进田间,给每台收割机 “开小灶”。在大同街道的千亩示范田里,机收减损调查负责人资卫华蹲在刚收割完的地块上,按照机收减损规程仔细捡拾收割机遗漏的麦粒:“你看,以前2个平方能捡到20克左右麦粒,现在不仔细几乎看不到。” 经去杂、水分测定、称重等工序,损失率从去年的0.45%降到了0.37%。“全县6.3万亩机收面积,可挽回损失约1.53万公斤,相当于新增了50亩良田。”
这场“细活”离不开精准指导。机收现场,技术员李晓伟讲解到:“割茬高度应根据小麦的高度和地块的平整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割茬高度控制在15CM左右,太高会漏收麦穗,但最低不得小于5厘米,太低容易卷入土块和杂草;收获作业后无油料泄漏造成的粮食和土地污染。” 农机手们围在样机旁,有的用手机录视频,有的在笔记本上画示意图。“以前凭经验干活,现在知道每个环节和参数都和减损有关。”师宗同吉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机手蔡学仕说到。
在田间监测取样点,调查人员的记录格外细致:监测调查地点名称、农户姓名、作业机具品牌、型号及机具使用年限等信息,形成“减损档案”。根据小麦品种、成熟度、倒伏情况及宜机化等因素,技术组还制定了“个性化方案”—— 地块不平整、早熟品种易掉粒,就降低车速;高秆品种需防堵塞,就加大滚筒间隙。“就像医生看病,得对症下‘药方’。” 资卫华说:“在春耕备耕期间,全县80 多台稻麦联合收割机都经过了检修,外地跨区作业机具有专业维修服务车跟随,在机收减损政策的倡导和技术指导下,机收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麦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留下整齐的茬口。种粮大户董双红蹲下身,抓起一把新收的麦粒仔细查看:“前些年收完地,还得回头捡遗落的麦穗,近两年不用了,机收水平确实提高了很多。”
随着夏收进度过半,师宗县已完成 2.6 万亩小麦机收作业,减损成效逐渐显现。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粮食安全既要靠高产良种、良法,也要靠精细收割。” 他望着远处的金色麦浪,“每颗麦粒归仓,就是对‘丰收’最好的注解。”
来源:师宗县农业农村局 冯继扬 资卫华 伏彦红 黎兵
编辑:牛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