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08 16:43 来源:师宗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5111
农村危房改造,不仅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点任务,也是贫困家庭实现“安居梦”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师宗县坚持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打赢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清零”行动。2016年—2020年,全县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2738户,其中建档立卡户危房12880户,低保户、残疾人贫困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户危房共4406户,非4类重点对象无力建房农户5452户,实现了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从“忧居”到“安居”并迈向“宜居”,困难群众居住质量显著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倍增。
在危房改造进程中,师宗严格按照“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改造标准,以维修加固为主,拆除重建为辅,强调“危险什么、加固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改造理念,科学编制一户一改造方案,最大限度降低改造成本和减轻群众建房负担。大同街道牛宿村委会上宜卡村经认定共有C、D级危房15户,该村房屋基础较好,但墙抬梁石木结构和空心砖木结构较多,且承重墙体砌筑质量不高。上宜卡村按照“一户一方案”,采取增设钢架结构、转换承重体系,补全抗震构造;使用角钢对隼卯节点和木柱、檩条、穿枋进行加固,增强结构整体性;填实承重墙体裂缝,新设墙体基础保护水沟,确保房屋安全稳固。坚持“既管加固也管修缮,既管‘里子’也管‘面子’”的原则,注重外观整洁,包装美化房屋整体外观,统一青瓦白墙风格,做到结构安全、遮风避雨、整洁美观。
师宗县以漾月街道新发村、竹基镇木海村为试点,探索建立“拆、改、造、清、建、管、教”危房改造模式,配套实施农村旧房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以及精准扶贫等工作,把危房改造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广大农村住房环境之变、生活方式之变、产业发展之变。新发村隶属于漾月街道丰岭村委会,经认定,全村共有C、D级危房39户,在全部进行危房改造的同时,新建公厕2个、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引导群众编制竹篱笆将拆后空地、公共空地围起来改造成小菜园、小花园和休闲小广场共计5000余㎡,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卫生保洁常态化。同时,采取“扶贫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的模式,新建冷库1个、大棚10个发展种植香菇产业,带动16户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如今的新发村,幢幢格调新颖的民房与青山嫣然就是一幅色彩鲜丽的田园年画,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用竹栅栏围成的菜园、绿地,温馨、恬静。
为加强后续巩固,师宗建立农村贫困户住房保障长效机制,构建“行业扶贫+属地管理”责任体系,落实住建部门、乡(镇、街道)双主体责任,推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师宗县脱贫后续农村危房改造安排部署和巩固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紧盯“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目标导向,通过开展日常巡查、抽查、专项检查等方式,持续开展农户住房常态化监测,及时发现并排除新产生的安全隐患,确保发现一起,改造一起,达标一起,全力巩固农村危房改造成果。五年来,共统筹资金1297.9万元,对动态新增危房和新增危险点的1301户农房进行除险加固,确保高质量完成贫困农户住房安全保障任务。
通过实施一系列危房改造措施,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生活条件的改变,不仅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更提振了农村家庭生产生活的精气神,危房改造真正“改”到了群众心坎上,“改”出了美好新生活。